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优秀论文、优质课和优秀教学软件评选推荐表
标题 |
青绿饲料 |
||
作者姓名 |
贾金鑫 |
联系电话 |
18394153242 |
单位 |
砀山县铁路中等专业学校 |
||
内容介绍 |
通过视频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板书课题——青绿饲料,PPT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提出问题:青绿饲料的营养特性。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总结答案,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 教师提出问题:探究影响青绿饲料营养价值的因素。把学生分成四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分组探究并总结答案;教师作补充说明。 教师提出问题:1.青绿饲料的种类2.各类青绿饲料的营养特性?把学生分成四组,学生观看视频并阅读教材,初步总结答案。暂对学生的回答不做点评,教师讲解主要内容。 师生小结青绿饲料的营养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常用青绿饲料的种类等主要知识点。 完成随堂练习。
|
||
市专家评选组意见 |
专家组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
||
市教育局职教研究室推荐意见 |
市教育局教职教研究室
年 月 日 |
教案
课 题 |
青绿饲料 |
课 型 |
新授课 |
学 时 |
1课时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1.理解青绿饲料的营养特性; 2.探究影响青绿饲料营养价值的主要因素; 3.学习常用青绿饲料的种类。 |
||||
过程与方法 |
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学会在畜禽的饲养中及时合理的选用当地常见的青绿饲料 |
|||||
教学重点 |
1.理解青绿饲料的营养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2.分析青绿饲料的饲用特点。 |
|||||
教学难点 |
1.分析青绿饲料的饲用特点。 |
|||||
教学方法 |
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
|||||
教学内容: Ⅰ新课导入 导语:在学习今天的课程之前,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视频播放的是收割机正在收割还没有成熟的玉米,那同学们肯定疑惑,玉米还没有成熟,就直接将籽粒与茎叶一起收割作青绿饲料,是不是太浪费了呢?让我们带着这一疑问,开始今天的学习——青绿饲料。 (通过视频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板书课题——青绿饲料,PPT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 Ⅱ 新课学习 一、营养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成熟的玉米秸在国际饲料分类法中属于粗饲料,而成熟的玉米籽粒属于能量饲料。玉米秸中粗纤维含量高,消化率低;玉米中蛋白质含量低。如视频中一样,处于乳熟至蜡熟期的玉米及青刈玉米,不收获籽粒,直接收割作青绿饲料,不仅粗纤维含量降低,而且青绿饲料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除此之外,青绿饲料还有哪些营养特性? (教师提出问题:青绿饲料的营养特性。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总结答案,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 (一)营养特性 1.含水量高 2.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高 3.粗纤维含量低 4.钙、磷比例适宜 5.维生素含量丰富 刚才提到,不同种类的青绿饲料其营养成分存在很大的差异,那究竟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青绿饲料的营养价值呢?这些因素又会对营养价值产生哪些影响? (教师提出问题:探究影响青绿饲料营养价值的因素。把学生分成四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分组探究并总结答案;教师作补充说明。) (二)、影响青绿饲料营养价值的主要因素 1.青绿饲料的种类 2.青绿饲料的生长阶段 3.土壤与肥料无忧中职教学资源网nzj5u.com 4.青绿饲料的不同部位 二、常用青绿饲料的种类 青刈玉米属于禾本科青绿饲料,它有哪些营养特性?青绿饲料除了这一种还有哪些种类,各类青绿饲料的营养特性分别是什么? (教师提出问题:1.青绿饲料的种类2.各类青绿饲料的营养特性?把学生分成四组,学生观看视频并阅读教材,初步总结答案。暂对学生的回答不做点评,教师讲解主要内容。) (一)豆科青绿饲料 1.营养特性 2.举例 (1)紫花苜蓿:特点 (2)草木樨:特点 (二)禾本科青绿饲料 1.营养特性 2.举例 (1)青刈玉米:特点 (2)青刈高粱:特点 (3)青刈燕麦:特点 (4)苏丹草:特点 (三)叶菜类饲料 1.营养特性 2.举例 (1)苦荬菜:特点 (2)串叶松香草:特点 (3)聚合草:特点 (4)籽粒苋:特点 (四)、水生饲料及其他 1.营养特性 2.举例 “三水一萍”及鲜树叶 (教师针对学生回答时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补充、讲解) |
||||||
课堂小结 |
师生小结青绿饲料的营养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常用青绿饲料的种类等主要知识点 |
|||||
课后作业 |
随堂练习 |
|||||
教学反思与建议 |
本节课教师贯彻民主式教学思想,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对于较抽象的知识点,结合看录像的方法,增加了学生的直观印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效果良好。但是本节课的知识点琐碎,记忆的内容较多,部分内容抽象,学生不易掌握。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当地的情况,有重点的掌握部分内容。另外,应该多变化记忆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