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来源: | 作者:pmoa85ed2 | 发布时间: 2018-05-31 | 4060 次浏览 | 分享到:

  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优秀论文、优质课和优秀教学软件评选推荐表

标题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作者姓名

黄镇

联系电话

17355799750

单位

砀山县铁路中等专业学校

内容介绍

作为职业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我觉得应该从“双能力论”入手,向“双融合论”发展。让教师在教学中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才能真正的把技能传到学生手里。一个好的教师,他在学生的心中的影响,首先是看得见的专业智慧,还有一种看不见的价格魅力,就是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所以,作为职业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应从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入手。

市专家评选组意见

 

 

 

        专家组组长签名

         

市教育局职教研究室推荐意见

 

 

 

 

 

市教育局教职教研究室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砀山县铁路中等专业学校  黄镇

关键字:双师型  专业化成长

摘要: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共同呼声。何谓双师型教师,目前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两种:一是“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二是“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而有的学者则将双师型教师的理解概括为三种:一是“双证书论”,认为具有工程师、工艺师等技术职务的人员,取得教师资格并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即为双师型教师;二是“双能力论”,认为既要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就可看做是双师型教师;三是“双融合论”,即既强调教师持有“双证”,又强调教师“双能力”。

作为职业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我觉得应该从“双能力论”入手,向“双融合论”发展。让教师在教学中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才能真正的把技能传到学生手里。一个好的教师,他在学生的心中的影响,首先是看得见的专业智慧,还有一种看不见的价格魅力,就是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所以,作为职业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应从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入手。针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从读书开始,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成长。

作为教师,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但更需要经常读唐诗、宋词、汉文章,因为它们都是我国语言宝库中灿烂的瑰宝。教师要善于从我国古典诗文中吸取语言大放光彩。特别要注意选一些典范的文学作品认真研读,仔细品味。细心的教师常常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特级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读书,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像魏书生老师的课堂语言则折射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广博的知识面。他力求使自己的口头表达既“明”又“白”。同时,许多教师写论文时总感到无话可说,有时好不容易凑出来一篇文章也是干巴巴的,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平时书读得少,缺少知识的积累。所以,我们要有看书、读报的良好习惯。在看书、读报时,要特别关注那些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好的文句要做一些笔录,好的文章可以把它剪下来做成剪报收藏好,并且在有空的时候经常翻出来看看,以使自己经常受到激励和启迪。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也说道:“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它充实着思想江河,读书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能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通过博览穷书,拜读古今中外教育名著,可以与大师对话,与大师心灵相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教师只有在持之以恒的专心阅读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无形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通过读书,让教师具备相当的社会沟通、交往、组织和协调能力。即既能在校园内交往与协调,又能在企业与行业从业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 让教师逐步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二、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有效提升自身专业实践能力

作为刚刚起步的职业学校,教师趋于年轻化,教师专业素质不强,成为了学校发展最大的绊脚石。有的教师只能胜任理论教学,而对于专业实践能力有些欠缺。有的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很强,而理论教学又有些欠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成为尤其重要的环节。人都有惰性,外在的要求和压力是克服惰性的重要条件。校园公开课是教师专业成长最好的途径 ,公开课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研讨情景,大家互相听课、互相借鉴,并从中找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有发现的快乐,也有创造的快乐。中等职业教育的“三优三赛”,它对于教师是一种成长的历练,是不断汲取经验的一个过程,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奠基石。哪位教师有机会参赛,他的成长就快一些;哪所学校的教师有机会上参赛,哪所学校的教师就成长快一些。如果没有比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缓慢的。

通过各种活动,让教师具备相应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即要适应资讯、科技和经济等快速变化的时代要求,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这是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三、“校本课题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校本研究是基于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它以发生在学校教学现实场景的真实问题以及提升教学常规、教学水平、教学管理等方面为研究内容,深深根植于学校和教师的现实需求。校本研究不仅可以促使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思想行为方式乃至生命存在方式的一部分。同时,还可以培植一种学校文化,强调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团队精神,营造求真、务实、自由、融洽的教研气氛,形成对话机制,为教师的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专业会谈、展示自我提供平台。每一所学校的校情不同,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与环境也不同,因此,突出“以校为本”,开展校本教研是一种有效选择。 

校本课题研究”可以培养教师团队协作的精神,而且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教科研的实体。这样的研究,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积累研究经验,有助于提升教学水平,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既教又研,边教边研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不断地积累着、成长着。 
   我校对于课题研究已经开展了好几年的时间了,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特别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更有利于他们了解和掌握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及实现途径,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校本教研活动,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使我们的教师转变了教育、教学理念。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反思,学会了完善自己、丰富自己、发展自己。使我们的教师尽快走入了新课程,学会了开发教育资源,学会了倾听,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使我们的教师与新教材共同成长,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所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离不开校本课题研究。

四、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任何一个教师,哪怕是一个高明的教师,在其执教的过程中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和教学结果,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反思有个人反思和群团反思。教师上完一个课题之后,及时分析总结这一课的成败,重新认识和作出评价,肯定成绩,找出存在问题,分析具体原因,及时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个人反思是从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它是教师思想智慧的结晶。教师的个人反思与“个人理解”毕竟有一定的局限,如果有同事参与并相互讲座、共同分析,提供“不同意见”、“多种声音”,可以促使教师借助集体的智慧,不断矫正个人理解的偏颇,从而进行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思,是教师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教师通过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教学工具等方面,从教学的前、中、后等方面获得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使自己不断成熟起来。许多成功的教育者,都认为教学反思能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插上有力的翅膀。

总之,“双师型”教师绝非仅指“双证书”教师。放眼未来,“双师型”教师还不是理想的职业教育教师,未来理想的职业教育教师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上应呈现整合的“一”,而不是目前所强调的“双”,“双师型”教师也只是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的必然产物。

参考资料:

1 刘良华。《教师专业成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朱旭东《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也与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